本报记者 李丰申宝配资
过去,村里有人家办红白事,一些在外务工的人员无论多远都得往回赶,来回一趟,光路费就是几千元,还耽误工作。
近日,记者在贵州省毕节市多地采访时了解到,当地基层聚焦外出务工人员“家里事”“寨邻事”“自身事”“政务事”,依托“红白理事会”、创新网上服务、加强行业监管等新兴措施服务在外务工群众。如今当地村里滥办酒席的现象越来越少,邻里之间的矛盾不用千里迢迢返乡就能解决,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当地在外务工的群众连声叫好,大家的负担也越来越轻了。
“红白理事会”专帮家事
“红事不用来回跑,白事有人搭把手,‘红白理事会’把咱的难题全想到了!”8月20日,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勺窝镇压落社区居民刘权在电话中对记者说。不久前,远在浙江务工的他,得知寨邻何某去世后,社区“红白理事会”组织乡亲们帮忙料理后事,自己不用专程返乡,省去了奔波之苦。
“以前在外打工就怕家里或寨邻有事,来回一趟光路费就得几千元,但是不来又担心人情面子申宝配资,怕乡亲们指指点点。”刘权无奈地对记者说道。2024年10月,压落社区党支部精准瞄准这一痛点,牵头成立“红白理事会”,力求让“让务工者少跑腿、好办事”。理事会定下规矩,红事仅需内亲属到场,外出务工人员可全程委托操办;白事只请孝家与内亲属返回,省外务工者若需帮衬,由理事会发动寨邻搭手,按120元每天支付酬劳。
去年,纳雍县阳长镇海摩社区也成立了“红白理事会”。前不久,海摩社区肖家寨村民肖某父亲去世,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云立带领“红白理事会”成员到达肖家,结合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宣传,倡导亲友以米油盐肉等生活物品代替烟花、花圈、横幅等物品。事主家也表示赞同,并告知前来悼唁的亲友。
记者了解到,阳长镇已有10多个村(社区),通过移风易俗,为外出务工人员减少返乡帮忙带来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。
村里面有了合约食堂
在纳雍县联新村,由村民们牵头创建的“合约食堂”,不但实现将全村红白事集中管理,从食材采购到酒席流程均按照合约制度进行。该村还积极探索创新“合约食堂+”治理模式,“合约食堂”可以变成村民议事场所。
村民余虎告诉记者,他之前在广东和浙江一带务工,5年前,他发现传统乡村办宴模式中存在诸多弊端:临时搭建厨房、四处借锅买碗,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,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助长攀比之风。为此,他自投30万元,并动员58户农户每户出资1000元,建成了集办厨、用餐于一体的场所,同时配备齐全的锅碗瓢盆、桌椅板凳。除了红白喜事外,这里还是邻里乡亲休闲娱乐的场地,也可以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一日三餐。
与传统模式不同,合约食堂以“共享共治”为原则,明确约定村民办宴无需支付场地租金,只需在事后将物品归位。通过集中办宴,单场宴席成本降低,有效减轻了经济负担。
运行5年来,“合约食堂”逐渐成为凝聚当地村民情感的纽带。每当有红白喜事,邻里乡亲自发前来帮忙,有人洗菜切配,有人掌勺烹饪,有人布置桌椅。而宴席结束后,大家共同清理场地,将原本“一家操办”的繁重事务、“不得不来”的人情负担,变成“全村协作”的温馨场景。
一个电话就能“实事代办”
“非常感谢‘代办队’帮我联系到劳务队伍。”8月17日,家住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坝桥镇淹坝村的钟德容老人对记者说。他家两个儿子长期在外务工,而请人翻犁10亩土地需花费1800元、耗时两三天。在得知老人的困难后,“代办队”快速出动,帮老人联系上了本地的“农闲服务队”,省时又省钱。
在田坝桥镇,活跃着一支由“1名村干部+N名党员+N名群众”组成的“代办队”,专门为务工群众家庭开展“实事代办”。“代办队”在村(社区)支部引领下,根据走访摸排出来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困难,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家庭解决证件代办、物资代购、费用代缴等一批实事,针对代办队无法解决的,由包村科级干部统筹村(两委)干部帮助解决。
此外,当地各村(社区)积极宣传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使用“码上办”,涉及部门按照“码上点单、后台派单、部门接单、群众评单”方式,及时有效为外出务工人员及家庭成员提供政务服务,让外出务工人员少跑路。同时申宝配资,通过“码上办”向外出务工人员推介县内招聘信息等,便于回家就业创业。
俊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